今天3月5號,農歷正月二十五,就是驚蟄了。這個節氣,從古至今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標志著春耕的開始。
在古代,古人講究順應天時,要適應節氣的變化,所以,驚蟄這天人們有早起的習慣。通常會在早上5點起床,外出散步和鍛煉。
你有沒有發現,整個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都有適合節氣當天吃的食物。驚蟄這天也有要吃的食物,吃什么呢?要吃梨、炒豆和吃蛋。
驚蟄吃梨,寓意著與疾病分離。而“梨”又與“離”諧音,有遠離的意思,這天吃梨可以讓蟲害遠離莊稼;驚蟄吃炒豆,寓意著滅蟲除害、祈求豐收和團結友愛;驚蟄吃蛋,寓意著心如所愿。
另外,古代是農耕社會,日常的主要活動和經濟來源主要是靠種地,而驚蟄是春耕的開始。因此,人們對這天的天氣變化和出現的一些自然現象格外重視。
今日驚蟄,聽身邊的老人們說,“驚蟄有三怕”,到底怕什么?下面來具體了解一下,好早做防備!
一、驚蟄怕刮風
“驚蟄”一到,我們感受到氣溫明顯回升,但是,我們在要知道氣溫回升如果回升過快的話,可能會引起冷熱空氣對流加劇,形成大風。
因此,古人通過長期的觀察發現,一但驚蟄期間刮起大風的話,就意味著接下來可能會出現冷天,甚至會出現大范圍雨雪、降溫、倒春寒等極端天氣。
像農諺“驚蟄北風起,烤火不出門”,“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刮大風,冷到五月中”,“驚蟄吹起土,倒冷四十五”等,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天氣寒冷,溫度低,農民不得不延后播種時間,這樣一來,必然會導致作物生長期縮短,從而導致產量下降。因此,有了“驚蟄怕刮風”的說法。
二、驚蟄怕烏鴉叫
現在即便在農村也很少看見和聽見烏鴉的叫聲了,小的時候卻是常見的,不知道它們都跑到哪里去了。
很多人只是知道烏鴉外表很黑,叫聲也不好聽。但是,你知道嗎?烏鴉其實是一種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的鳥類,在冬季通常處于半休眠狀態,不覓食也不鳴叫。所以,我們冬天的時候是很少能夠看到烏鴉和聽見叫聲的。
但是,到了驚蟄時節,隨著大地的復蘇和氣溫的回升,烏鴉開始活躍起來,尋找食物并開始鳴叫。
在民間有“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的說法,意思是說,如果驚蟄節氣時聽見烏鴉的叫聲,則說明天氣晴朗,后期的雨水可能會比較少,到了春分的時候容易出現春旱的情況。
春旱不僅不利于作物返青生長,也不利于春季作物播種。所以,人們驚蟄期間聽見烏鴉的叫聲,就會比較擔心了,害怕出現旱情,影響春播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