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城汽車用一場“長城長·35周年開放日”向外界亮出了其35年來的造車底牌:亞洲最大、可模擬9000種道路突發狀況的安全試驗室;沖壓精度0.1mm的2400噸級全封閉生產線;累計投入超百億元的員工“愛和城”社區...

顯然,這并不是一次簡單的周年走秀,而是一場關乎“高質量、高安全”的公開答辯。在全球汽車產業深度重構、價格戰硝煙彌漫的當下,長城汽車憑什么敢稱為消費者打造靠譜、放心的產品,又是如何把質量和安全同時做到極致,并坦然接受公眾的拷問與檢驗?

在參觀完一圈之后,《一品汽車》也找到了長城汽車成功路上的四把密鑰,即過度投入的研發、全產業鏈的品控、多技術路線并舉以及以人心換人心的經營思維。
01
研發投入不設上限
Part One
事實上,我們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用戶對于長城汽車安全方面的消極評價極少,這正是因為長城汽車始終堅信并踐行一句話——安全不分價位,出廠就是最佳狀態。

為此,早在2008年,長城汽車就建成中國自主品牌第一個安全試驗室;2010、2020年又兩次擴建,新增行人保護、模擬滑臺等專項試驗科目;2021年再度斥資5.1億元建設多角度碰撞試驗室,2025年正式啟用,可同時承擔燃油、新能源、氫燃料三種動力形式的主被動一體化測試。

走入其中,五個碰撞分區、9000種道路工況、4000幀高速攝影機、價值千萬的假人陣列,仿佛置身好萊塢特效片場之中。而在它們的背后,是長城汽車“研發不設上限”的制度化承諾。

據了解,2025年長城汽車研發支出達104億元,占營收5.2%,連續三年破百億。其中40%投向新能源和智能化,30%投向底盤和車身安全,剩下30%做下一代材料與工藝。與之同步的是長城汽車還將“研發人員密度”寫進KPI,工程研發團隊規模已達2.3萬人,平均每4為員工中就有一位工程師。

而最終得到的結果便是,當不少同行還在把“全棧自研”當口號時,長城汽車已經將9DCT、9AT、縱置V8、Hi4電混系統、無鈷電池、4D毫米波雷達等核心技術一一攻克,并實現了對海外車企的反向供貨。
02
對品質的偏執與堅守
Part Two
如果說在研發咋下的每一分錢,都是在為更好的明天鋪路,那么堅持把最難的事做正確,則體現了長城人的“偏執”與“挑剔”。

在占地面積2.4萬㎡,總投資近5.7億元的徐水整車工廠內,沖壓車間共有18臺2400噸級壓力機,全封閉生產線把零部件精度誤差鎖死在0.1mm;焊接車間634臺ABB機器人可實現99.9%自動化,白車身強度合格率超行業平均10%。

在總裝車間,一條生產線可同時混流5種車型,視覺AI系統對每一顆螺栓的擰緊曲線進行100%追溯;無人化配送小車(AGV)把零部件準時送到工位,誤差控制在以秒為單位。

另外,每輛長城汽車在下線前都要經過包括燈光、密封、制動、雨淋、NVH等在內的300余項檢測,檢測數據實時上傳云端,一旦發現異常,車輛將自動滑入返修區,確保不會將任何瑕疵和問題產品流入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長城汽車旗下蜂巢能源、精工汽車、諾博系統三家企業同時躋身全球零部件百強,分別供應電池、底盤以及智能座艙。其中,精工汽車的熱成型模具工裝核心覆蓋件已出口20個國家地區,為奔馳、寶馬、勞斯萊斯等提供配套服務。
從“被卡脖子”到“全球供貨”,長城汽車用35年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角色反轉,而在《一品汽車》看來,“鏈主”能力的形成,也得以讓長城汽車可以把全球最挑剔的客戶標準,反向內化為自身的質量基準,從而完成“以高打低”的品質降維。
03
構建氫能源全鏈圖譜
Part Three
在本次參觀過程中,最讓《一品汽車》感到“意外”的還是長城汽車對于氫能源技術路徑的布局與成就。在純電車及混動車市場高度內卷的當下,顯然長城汽車早已將目光瞄向了更遠的未來。

于2016年動工,2020年投入運營的特嗨氫能檢測中心,占地2萬㎡,研發設備及基建投入近6億元,擁有105MPa高壓氫循環、液氫儲加氫等12個標準試驗室,累計60萬+小時測試經驗,已通過CNAS、CMA雙重認證。

《一品汽車》了解到,過去6年長城在氫能領域投入20億元,布局全球“四國五地”研發中心,形成了“核心零部件-系統-整合-加氫站-示范運營”的全產業鏈閉環。
2021年,長城汽車正式發布新能源品牌“氫檸”,全球首批100輛49t氫能重卡交付雄安新區,單車最大續航800km。截至2025年8月,長城汽車已投入市場的車型包括:氫燃料巴士、環衛車、冷鏈物流車、港口牽引車等,累計安全運營里程超1500萬公里。

而在乘用車方面,全球首款C級氫燃料電池SUV(內部代號C01)2023年小批量下線,NEDC續航840km,預計2025年第四季度正式對私人市場銷售。同時還將推出200kW大功率燃料電池系統,使系統成本再降30%。

不僅如此,長城汽車已與中石化、國家能源集團等合作,建成并運營加氫站18座,并計劃今年年內完成目標50座,形成京津冀、長三角兩大示范走廊。毫無疑問,長城汽車在氫能源賽道上已經走過了“十年磨一劍”的前半程,未來將繼續向著“領跑者”的身份繼續躍遷。
04
人才和用戶是最大資本
Part Four
在長城汽車的理解中,真正的“長期主義”不只屬于技術,也屬于“人”。不久前,長城汽車推出“35+計劃”,在全社會“35歲恐慌”蔓延的當下,主動面向35歲以上人才開放專屬招聘通道,打破職場年齡歧視。

或許在長城汽車看來,如果一輛車的生命周期按10年起跳,那么只有愿意把青春壓在同一條賽道上的人,才能與時間做朋友。

更微觀地看,長城家園、哈弗城、愛情廣場、愛和城學校...這些“非主營業務”累計投入已超過百億元。當員工的住房、子女教育乃至父母養老都被納入企業戰略,員工就不再是“人力成本”,而是愿意與企業共同穿越周期的“人力資本”。

35年前,長城只是保定一家 60 人的改裝車廠,但今天,它已經擁有8.5萬名員工,年銷超百萬輛,產品出口達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如魏建軍所言:“長城汽車每天進步一點點”,而進步的主體首先就是人。

當然除了員工,長城汽車對于用戶同樣秉承著“以人心換人心”的理念。面對市場和用戶問題,長城汽車具備“24小時響應、72小時圍堵、30天閉環”的數字化管理流程,每一例用戶反饋或投訴都會被貼上唯一追溯碼,問題不得到解決,流程節點就無法關閉。
“用戶不是終點,而是循環的起點。”這句話不僅是長城質量部門的口頭禪,更是35年來始終如一的品牌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