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人開車感覺很累,有人卻感覺很輕松,其實區別就在5個方面,看看你屬于哪一種?
第一、有人將座椅調得很靠前,開車時幾乎將方向盤抱在懷里,后視鏡沒調整好,想看清車后情況很困難,甚至還得經常回頭往后望,你說這樣開車能不累嗎?
怎樣才能將座椅和后視鏡調整成開車最舒適的樣子呢?正常坐姿坐在座椅上,伸直手臂,手腕剛好能搭在方向盤12點鐘位置,那就說明座椅調整的前后位置剛剛好。
左后視鏡車身占1/4,天地各占二分之一。
右后視鏡,車身占1/4,天占1/3,地占2/3。
車內后視鏡正常坐姿能看全后擋玻璃4個角,那這樣調整的后視鏡看車后情況能看得更全,開車時盲區就會更小。雙手自然彎曲握住方向盤三九點位置,這樣子開車,至少身體方面會感到很輕松。
第二、如果車內有小孩,特別是一個人開車帶一個小孩的情況,又不敢將小孩放在副駕駛,而將小孩獨自放在后排又很不放心,開車途中會經常回頭看小孩是否安全坐在座椅上,有沒有去開車門和車窗。這樣子全程焦點都在后排小孩身上,會讓自己很疲憊,也容易分神出事。對于這種情況,另外一些人就做得很好,打開后排車門的兒童鎖,這樣小孩就從車內打不開后排的車門,然后鎖住門窗,安全意識更強的家長,還會配置上兒童安全座椅,這樣將小孩安穩地放在安全座椅上,開車途中一點都不用擔心小孩在后排的安危,自己也就能專注駕駛,就沒顧前顧后地這么累了。
第三、將預判形成習慣,才會臨危不亂。一些人認為,開車途中不斷地去預判各種情況,非常燒腦,當然就會感到非常累。其實事實不是這樣的,也許剛開車的朋友會這么覺得,經過盲區就要去預判盲區里會有人沖出來,看到前車踩剎車,就要去預判前車的前方有狀況。其實真的習慣預判之后,很多操作都是順其自然就做出來了。經過盲區,即使大腦沒下指令,腳就已經放在剎車踏板上備剎了。看見前車踩剎車,自己的腳也會跟著去踩剎車,而不是去亂動方向并加速超越。
所以,別看我在演示視頻里,讓你注意看這里注意看那里,其實在真正的開車途中,這些注意點可能就會在腦海里過那么一下,甚至很多時候都沒經過大腦,手腳就條件反射般的去做了。但是如果不形成這些預判習慣,遇到危險時就沒有心理預期,那就會在慌亂之下瞎操作,最后說不定就讓自己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
第四、養成經常看后視鏡的習慣,才能時刻知曉當前所處的環境,然后控制車速和調整車道,讓自己始終處于一個相對更安全的狀態。這樣子做了的話,即使遇到前方有狀況需要急剎,也一點都不會擔心被后車追尾。
除此之外,經常看后視鏡,也能防止自己的視線被固定在一個點之后,造成走神,影響駕駛安全。有人可能會說,經常看后視鏡不就是增加駕駛工作量,會感到累嗎?其實不是的,仍然是習慣成自然,當你的這個操作不是每次都要經過大腦去下指令,那你就不會覺得累了,不知道這樣說,你能不能理解?
第五、將死記硬背的駕駛操作都練成肌肉記憶。比如汽車起步的步驟,有些人就去死記硬背,踩剎車-點火-掛擋-打轉向燈-松手剎-松腳剎。你每次起步前都這樣去背一遍,能不累嗎?但當你把這些操作練成肌肉記憶后,可能你的大腦還在想其他事情的時候,你的車就已經開走了。包括變道打轉向燈和觀察后方情況,以及停車時踩剎車-掛擋-拉手剎-熄火的操作,當你每次操作不用去背步驟的時候,而事實你又能順利完成這些操作時,你就會覺得很輕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