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的投資者集體,把理想汽車給告了!
刷新認知,原來炒股人不止可以在評論區自稱“股東”,他們還真是可以行使股東大權的?
事情是這樣的,據報道,投資者向理想汽車提起了集體訴訟,起訴理由是“該公司及部分高管在本案訴訟期間進行虛假陳述,違反證券法令投資者受損”,他們要求理想汽車賠償“因其違法行為”導致股價下跌給投資者造成的損失。
此次訴訟中提到的“虛假陳述”,就是指理想汽車在MEGA上市前夸大銷售前景。據了解,在MEGA上市前,理想對該車的預期是年銷量7-8萬輛,也就是月銷量要穩定在6000臺以上,首月產能計劃為5000臺。
然而MEGA正式上市后銷量遠不及預期,其上市首月交付量為3229輛,隨后的次月也就是4月份,該車銷量為1145輛。兩個月加起來還沒到預計的首月銷量。
MEGA銷量不及預期,對理想汽車第一季度交付目標的完成造成影響。理想汽車在MEGA開始交付后的第10天,即3月21日發布公告,將第一季度交付目標由10-10.3萬輛,下調至7.6-7.8萬輛。自MEGA上市以來,理想汽車美股跌去四成。這是引起投資者集體起訴的重要原因。
對此次訴訟事件,理想汽車官方在5月16日回應表示:指控毫無依據,會全力保護公司和股東權益。
我們得講兩個事實情況,第一是對于一款車是否能夠熱銷,起碼在中國市場一直以來都可以稱得上一種“玄學”,造型設計、空間表現、智能化、新場景、價格、質量,甚至是一個名字的諧音都可能影響或者說決定這臺車上市后的表現,如果說有哪個人在上市前就能斷定哪款車能不能熱賣,那他一定會被所有的廠商捧起來。換言之,既然決定一臺車能不能熱賣的原因這么復雜,也就無法提前確定其前景,那么上市后銷售不及預期這種事,在中國來說應該是很常見的。
第二,在美國集體訴訟挺常見的,就有一些公司專門找各種機會,然后去找到對應的這些消費者、投資者,簽上一份代理委托,然后由自己來代表這些成千上萬的普通消費者,去對相關品牌、公司提起訴訟,當然如果成功的話,消費者能拿到品牌的賠償,這些負責你提起訴訟的公司也能從中抽得訴訟費。像蘋果、愛瑪仕、沃爾瑪等等知名品牌,都曾被消費者集體給告過。
好,我們說回理想這次的訴訟風波,MEGA在上市前的營銷做得是很不錯的,公路高鐵熱度之高,預期管理之好,堪稱汽車營銷的典范。基于此前L系比較成功的市場反饋,理想汽車內部對MEGA抱有較高的信心也是理所當然,把這種預期傳遞給資本市場,以期刺激股價也無可厚非。查詢一下股價波動就能看到,理想汽車的股價,從1月26日開盤26.68美元,一路走高,到3月1日創造了歷史第二高每股46.44美元,收盤每股45.88美元,創下收盤價歷史新高。
到了5月16日,理想汽車開盤價每股26.95美元,幾乎回到了MEGA這波營銷之前相當的水平。憑營銷實力拉起來的股價,被銷量給干了下去,只能說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了。
再來說說這些炒股人,人家搞營銷拉股價的時候,你們跟著水漲船高就只是樂,人家銷售做不起來,股價又降下去,你們就集體訴訟,難道股市還有穩贏不賠的道理?當然,此次投資者集體訴訟,能否真把理想給告著,還要看雙方舉證能力。并不能說明企業經營有還是沒有什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