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小鵬AI Day發布會上,何小鵬表示,今后小鵬的OTA將以月為單位計算,迭代速度將比手機更快。顯然,今后車圈“內卷”將再添一項——“卷”OTA頻次。
自2023年車市掀起“價格戰”至今,卷產品、卷價格、卷流量......,涉及范圍不斷擴張,內卷程度不斷加劇。但,或許大多數人并未留意的是,近幾年新車上市節奏提速、新品數量急劇暴增。如此高速運轉的前提下,產品品質是否能夠得到保障,這一問題令人深思。
研發周期縮短,合資“代差”愈發明顯
縱觀當下車市,“內卷”早已貫徹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即便是研發端也不例外。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上市新車共742款,其中包括了87款全新車型、655款改款/換代產品。
拋開改款/換代車型不談,一年上新87款全新車型,在過去動輒耗費5—7年產品開發周期的時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然而,現如今的汽車產品研發時間大幅縮短,18—20個月的研發周期漸漸成為常態,甚至有車企直接將開發周期壓縮至一年以內。
作為佐證,據相關機構調查數據顯示,國內整車廠的新車從上市到升級或改款,所需時間平均為1.3年,而國外車企為4.2年。一經對比,國內車企的研發時間僅為國外車企的三分之一。
那么國內車企如何實現“高效”的研發工作?
正常情況下,完整的汽車設計開發流程需要經歷戰略規劃、概念設計、工程設計等多項環節,最終才進入投產階段。以大眾ID.7 VIZZION為例,產品真正的開發時間可以追溯至2018年,經過了近5年多的研發,最終才呈現在公眾面前。
可惜的是,如此精雕細琢后的產品,在上市后卻如泥牛入海,與如日中天的小米SU7形成鮮明對比。
針對ID.7銷量表現不佳的原因,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過長的開發周期導致ID.7與同級自主純電轎車在用車體驗上存在“代差”。顯然,按部就班的產品開發流程,在當下的國內車市并不適用。
壓縮產品研發周期、提高新品發布“頻次”,成為車企必不可少的“技能”。至此,有業內人士爆料稱,部分車企采取減少產品測試、驗證環節,降低標準,甚至將耐久測試交由仿真完成等方式,從而縮減研發時間。
當然,如此草率的產品研發流程,最終也給車企帶來反噬作用。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共實施汽車召回214次,涉及車輛672.8萬輛,分別較2022年同期增長4.9%和49.9%。其中,新能源汽車召回72次,涉及車輛160.3萬輛。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2041萬輛。僅從數據便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車產品正面臨極為嚴峻的品控問題。
OTA成“遮羞布”,一切皆可OTA
壓縮/減少測試環節,僅僅是車企在“拼速度”過程中的一環。上文提及的OTA,在這場“速度競技”中同樣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由于汽車產品在未經歷完整驗證測試的前提下,難免出現功能未達預期等問題。
然而,為了搶占市場先機,部分車企選擇將功能所需的硬件裝入車內后,提前宣傳配備該功能,并完成車輛上市。當用戶問及功能如何實現時,車企將會以“后期OTA”的話術搪塞過去。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無疑是,早年間新勢力車企們將激光雷達、高算力芯片“上車”,并美其名曰為后續智能駕駛“預埋設備”。時至今日,鮮有車企能夠將早前預埋的配置充分開發,甚至因設備搭載不合理,導致用戶高價購入車輛后,卻未能享有應有的用車體驗。
總結
毫無疑問,在內卷加劇的背景下,車企的生存環境愈發惡劣。這一系列變化,也倒逼著車企加速改革。但,在提高效率的同時,車企同樣需要關注產品品質以及用戶體驗,而不是給用戶制造“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