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保時捷可以說給我們消費者吃了一個大瓜,保時捷中國和經銷商之間的矛盾,已經直接擺在臺面上了,居然把事情都鬧到保時捷總部去了,讓這件事情變成了一個公開的事情,真沒想到這件事情會這樣,此前的經銷商和保時捷的關系可不像現在這樣,那會的他們,關系就差沒有穿一條褲子都顯肥,可怎么現在卻這樣了?
答案只有一個,保時捷賣不動了,可能聽到這番話,一些車主不以為然,畢竟誰都知道,保時捷的名氣,那真的是國內響當當的高端品牌,怎么現在賣不動了?有錢人可都是這個品牌的長期用戶,是的,看似很合理的情況,實則也就那個樣子,因為保時捷和經銷商的矛盾,主要是在于保時捷那愈發頹勢的銷量,激化了雙方的矛盾。
我們從這張圖就能一窺保時捷在大陸地區的頹勢了,根據這張圖的資料顯示,保時捷一季度在中國地區的銷量是16340輛,而這個數字在去年的數字是21365輛,換言之,就是Q1的內地,足足少了24%的銷量,這些就能說明一件事情,就是保時捷在內地的銷量遠不及之前的成績樂觀,可保時捷中國卻還選擇不斷地向經銷商壓貨,從而維持表面數字的理想化。
這樣的情況,保時捷的經銷商能不罵街嗎?當然,對于我們這些人來說,我們更加關心的,是保時捷為什么突然賣不動了?答案也特別好理解,無非就是老生常談的那幾點,中國大陸地區的車圈內卷過于嚴重,其次就是同質化競爭壓力太大,最關鍵的是保時捷過去的輝煌也成了他們的絆腳石,連帶著把他們也帶溝里去了。
咋說?就拿車圈內卷來說,國內的車企內卷是出了名的,合資車以前很好賣,那是因為國內車企不怎么卷,可隨著汽車的產業升級到來,電氣化時代拉開序幕后,車企的內卷就開始了,電車時代的,以前七八十萬豪車才有的配置,電車出現后,三四十萬就有了,車主一看,很多人很自然會選擇后者,更何況電車還更加智能了,性價比還很高。
其次,就是同質化競爭太嚴重了,保時捷之前最大的亮點,就是獨特的造型設計和外觀,如果保時捷能夠保持這方面的優勢,興許在汽車市場還是相當有市場的,可遺憾的是隨著國內車企一大堆同質化的車型出現,保時捷汽車的情況就變了,變得不像之前那么樂觀了,特別是他們價格還很貴,別的車企愣是把保時捷七八十萬的車,價格達到20萬價位,足以說明保時捷中間的利潤了。
再然后就是保時捷過去的輝煌了,過去的保時捷啥情況,那真的是高端品牌的代名詞,靠著高端品牌能夠吸引大批消費者,那會的經銷商真的是躺著就能把錢賺了,根本不需要自己過多去宣傳啥配置和功能,只要把保時捷的車標往那一放,經銷商都不需要去說什么,消費者就掏錢買了,可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保時捷卻仍然不愿意放下自己高傲的頭顱。
說白點,現在的保時捷需要的,是一次大換血,一次能夠讓自己重振旗鼓的選擇,特別是電車時代后,人們對于車標的在意程度已經變得不那么在乎了,因此,保時捷的短板就暴露出來了,他們的車性價比并不高,智能化也做得不怎么到位,最關鍵的是還賣得賊貴,除了車標,保時捷幾乎沒有任何能夠和其他車企比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