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6月17日-6月23日這一周,國內車市基本已經從重慶車展關于“內卷”的激烈討論中恢復了過來。由于上周正好恰逢618消費大促的黃金周,所以無論是支持內卷派,還是反對無底線內卷的陣營,都把重心逐漸從輿論戰中,拉回到了賣車的主業中來。
上一周,上市的新車并不多。不過,受燃油車市場加速萎縮的影響,市場競爭仍然精彩,不少車企正好借勢618年中大促打響新一輪價格戰,不到8萬元的卡羅拉、不到15萬元的凱美瑞雙擎,通過推出眾享版變相官降超3萬元的一汽-大眾攬巡、攬境等合資燃油車,以及價格一步到位的新一代哈弗H6,都讓外界感受到了燃油車降價促銷的壓力。
而除了這些明面上降價的車企之外,奔馳、寶馬、奧迪終端的“打折式”促銷,更是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市場競爭的激烈性。
雖然國內車市的價格戰由來已久,在新能源的沖擊之下,降價已經不再新鮮,但相比于新能源車,燃油車本輪降價,不管是密度還是力度都遠超新能源。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當然是利好的。正如網友所戲謔的那般,“今天不買,明天還能降50”。不過,如果從車市的長期主義發展視角來看,這或許并不是車企們想要看到的局面。
盡管燃油車的降價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進入了“電比油低”時代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初步掌握了市場的“定價權”,但長期來看,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圍繞價格死磕到底,一旦陷入死循環,那么車市的寒意和消費者的觀望情緒,很有可能將形成一組正比關系。
再者,中國汽車出口如火如荼,上周,歐盟委員會決定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這意味著以新能源為未來出口主力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又多了一重難以抗拒的阻力。國內市場的價格戰已經足夠讓部分車企元氣大傷,在這一背景下,又何談優質出口?
目前國內外已經有多家機構組織以及車企,紛紛針對歐盟這一行為進行了表態,呼吁公平競爭與合作,反對貿易保護。集體反對的聲音能否影響歐盟的這一決定,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國內激烈的競爭之下,海外的挑戰或許不見得比國內輕松,車企之間的價格戰很有可能成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所在。
而回歸到國內市場的競爭視角中來看,關于內卷的討論雖然已經逐漸偃旗息鼓,但內卷卻還在無聲的繼續。短期來看,在傳統意義上的銷售淡季中,如何提升訂單和終端銷量,如何平衡利潤和成本,顯然也是車企在淡季同樣需要忙活起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