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都學過“燃燒三要素”,可燃物、氧氣和溫度。但到了鋰電池這里,燃燒甚至連氧氣都不需要。
近日上海閔行區消防救援支隊的工程師張磊表示:“鋰電池的燃燒,沒有氧氣也能燃燒。”
沒有氧氣也能燃燒,指的并不是無氧燃燒,而是不需要外部供氧仍能燃燒。這是因為鋰電池的化學組成和反應特性導致其能夠持續自持燃燒過程,即便是在缺氧環境下也能燃燒。
鋰電池中的電解質會在高溫下進行分解,持續釋放出氧氣,此外鋰電池的正極材料也會在高溫環境下分解,釋放出氧氣分子,直接參與燃燒過程,與熱量和燃料共同維持反應。
所以動力鋰電池一旦在發生過熱、短路或者其他物理損傷后,就有極大可能進入熱失控狀態,產生大量的熱量,并且引發鋰電池自身分解并釋放氧氣,而電池和電車本身就有很多的可燃物,在燃燒三要素都滿足后,新能源車的自燃就發生了。
同時,電池的熱失控起火又有很強的自持性,由于氧氣來源是電池內部,并且氧化還原反應會釋放巨大的熱量,新能源燃燒的自持性會導致火源很難被撲滅。
這就意味著,我們很難用常規的滅火辦法對已經起火的新能源車進行滅火。比如常用的切斷氧氣進行撲滅的過程,對于新能源起火來說就完全無效。
消防人員對目前新能源車起火后的滅火工作表示十分無奈,傳統的滅火方式基本無效,目前只能用大量的流動水源對其沖洗進行降溫,嘗試讓溫度的下降引發內部反應的程度的降低,如果想徹底熄滅火源,外力因素基本無效,只能等燃料電池自己“緩和下來”。
而對于鋰電池來說,其本身內部的材料和化學特性就導致了其容易失火的特點,國家工信部對新能源汽車的熱失控也進行了嚴格的要求,“要求電池單體發生熱失控后,電池系統在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為成員預留安全逃生的空間”。
連國家標準都是在說“逃生空間”,消防人員都表示起火不可避免、滅火難,但仍有新能源企業在振臂高呼“要將自燃從新能源字典里抹除”,這分明就是在拿著用戶的信任,置其安全于不顧,肆意宣傳自家產品的行為。
別再被忽悠了,不是不能買新能源車,而是要買有良心、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企業打造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