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包里的5美分越來越像廢鐵,可有人拿它當(dāng)金磚。” 凱爾·米切爾,38歲,佛羅里達信貸分析師,過去六年把工資、獎金、副業(yè)收入全換成5美分,堆滿三個倉庫,整整500萬枚,25萬美元。 他不是在攢零花錢,是在賭美國政府早晚得承認:造這枚硬幣花的錢比它面值還高,干脆改配方或停產(chǎn),到時候舊版鎳幣身價翻倍。
我第一次聽說這事,腦子里只有一句:瘋了? 可回家翻出抽屜里那把硬幣,捏了捏,沉得不像5分,倒像小砝碼。 查了下金屬報價,銅+鎳已經(jīng)6分,比面值貴20%,再算上鑄幣局今年14分的成本,每造一枚虧9分,一年白扔5000萬。 我忽然理解米切爾的冷笑:政府才是最大的冤大頭,他不過順手撿漏。
他把流程玩成了流水線。 銀行下班,他穿連帽衫,開輛租來的U-Haul,挨家網(wǎng)點問“有沒有鎳幣卷?” 柜員見怪不怪,直接推給他整箱,每箱50卷,重12.7公斤,搬上車的聲音像鐵骰子倒麻袋。 回家,拆卷,過秤,再封進防潮桶,寫日期。 六年,他重復(fù)了上千次,健身房都省了。
老婆最先崩潰,客廳被鐵桶占領(lǐng),孩子學(xué)走路磕到屁股。 她給最后通牒:要么硬幣搬家,要么她搬。 米切爾咬牙租倉庫,空調(diào)恒溫68華氏度,防潮包成噸買,保險單單獨買,年費1.5萬。 夜里他睡不著,爬起來看監(jiān)控,那堆灰鐵在夜視鏡頭里像一座沉默的小山,他卻看得心安。

外行人笑他傻:賣的時候怎么變現(xiàn)? 他早想好,真到那天,eBay、錢幣展、金屬冶煉廠三條路。 加拿大人2012年停發(fā)1分銅幣,舊幣立刻漲三倍,有先例。 美國若把鎳幣改成鍍鋼,他那三倉庫就成了時間膠囊,全是1965年以前的“90%銀”同款故事。
風(fēng)險當(dāng)然有。 2019年財政部就提議把鎳含量砍到只剩表層,差點通過。 米切爾那晚在推特上連刷十遍聽證直播,手心全是汗。 提案最后被擱置,他第二天多搬了20箱回家,像撿回一條命。
更現(xiàn)實的麻煩是鄰居投訴。 倉庫區(qū)管理公司收到舉報,說有員工半夜搬桶聲音大。 米切爾干脆把工作時間改到凌晨4點,車庫門遙控改裝,靜音軌道涂滿潤滑脂,像做賊。 他說:“等鎳幣合法溢價那天,我就能光明正大搬,現(xiàn)在忍一忍。”

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直接買銅、鎳期貨? 他翻白眼:杠桿、保證金、夜盤,我一個上班族玩得起? 硬幣不會爆倉,不會穿倉,最壞也能按5分原價回銀行,頂多虧倉儲費。 實物在手,心里踏實,這是給普通人的通脹對沖。
我問他最怕什么。 他說:最怕大家突然全用電子支付, nickel連5分的名分都沒了,變成記賬單位,那才真完蛋。 可抬頭看,自動售貨機、停車場、投幣洗衣房還在咔噠咔噠吃鎳幣,底層需求還在。 他賭的不是暴富,是政府不敢繼續(xù)虧本造錢,只要停改一步,他就贏。
故事的最后,我問他準(zhǔn)備怎么收尾。 他聳肩:哪天倉庫漲到100萬市值,就掛牌出售,留兩桶給孩子當(dāng)傳家寶,其余換成現(xiàn)金,買特斯拉股票也好,買海邊小屋也行。 “反正那時大家才會明白,所謂瘋狂,只是把官方漏洞搬回家。”
米切爾沒發(fā)明新財富密碼,他只是把每天貶值的美元換成更結(jié)實的金屬,再耐心等待官僚體系自己打自己臉。 硬幣冷,人心更冷,可通脹面前,先動手的人至少睡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