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傳統5A級景區游客量持續下滑的態勢愈發顯著。據文旅部技術創新中心監測,2023至2025年國慶假期,全國接待量前50的5A景區游客量累計降幅達13%,2025年國慶假期深度游客量更同比下降221萬人。這一現象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織下旅游市場供需關系的深刻變革。
圖片來源于網絡
同質化與商業化:游客體驗的“雙重絞殺”
部分5A景區陷入“人造景點泛濫、文化挖掘不足”的怪圈。如衡水湖等新晉景區因景觀特色缺失淪為“城市公園”,而黃山等老牌景區則因索道排隊、人潮擁擠導致體驗感斷崖式下跌。更嚴峻的是,“套娃式收費”現象普遍,部分景區門票外另設高價觀光車、二次消費項目,甚至將非遺商鋪替換為“義烏小商品店”,高價網紅小吃進一步消磨游客耐心。這種“門票+商品”的粗放模式,與年輕群體追求的“性價比+體驗感”背道而馳。
代際消費革命:Z世代的“情緒價值”覺醒
《2025 Z世代情緒消費報告》顯示,近六成青年愿為情緒價值買單,旅游消費從“資源觀光”轉向“生活方式體驗”。浙江松陽古村的農耕體驗、重慶溶洞的探險劇本殺等深度參與項目,精準擊中年輕群體對“獨特記憶”的需求。反觀傳統5A景區,仍依賴“打卡拍照”的靜態模式,缺乏互動創新。當游客可通過社交平臺精準獲取信息并制定消費決策時,同質化景區的“首選項”地位自然崩塌。
新興目的地崛起:縣域旅游的“降維打擊”
縣域旅游以“松弛感”“原生性”“性價比”三重優勢分流客源。2025年國慶假期,一二線城市訂單增速低于三四線,縣域市場更成假日經濟亮點。去平潭追“藍眼淚”、文昌看火箭發射等小眾體驗,與5A景區“又貴又擠”的標簽形成鮮明對比。此外,城市商業綜合體通過整合水樂園、網紅餐飲等業態,甚至在暑期極端高溫下仍能以冷氣、便利性碾壓周邊景區,進一步擠壓傳統景區生存空間。
突圍之道:從“資源占有”到“體驗創造”
5A景區轉型需直面三大核心課題:其一,擺脫門票經濟依賴,通過優化游覽動線、提升服務質量夯實基礎業務;其二,以文化IP為核心打造差異化體驗,如將歷史故事融入夜游項目,或開發非遺手作等深度互動內容;其三,借助數字化工具精準觸達年輕群體,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構建“情緒共鳴”。正如專家所言,未來5A景區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成為“文化生活目的地”,而非靜態觀光點。
當旅游市場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博弈”,5A景區的衰落本質是舊有模式與新消費需求的“供需錯配”。唯有以體驗為刃、以創新為帆,方能在情緒價值主導的新時代重獲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