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6 日消息,今年下半年,谷歌的 AI 生圖模型 Nano Banana 一瞬爆紅。11 月 5 日,谷歌官方揭曉了其名字的來歷:原本只是一個深夜臨時想出的“占位符(placeholder)”,結果因為網友們太喜歡,谷歌干脆順勢采納。

在最新一期《Made by Google》播客中,產品負責人 David Sharon 表示,這款模型的正式名稱其實是 Gemini 2.5 Flash Image。當時,一位名叫 Nina 的產品經理為了讓用戶在 LM Arena 基準網站上匿名測試模型,需要輸入一個臨時名稱。凌晨兩點半,她靈光一閃,隨手寫下了“Nano Banana”。沒想到模型很快在網上爆紅,用戶紛紛用這個有趣的昵稱稱呼它,于是谷歌決定正式沿用。
Sharon 透露,團隊甚至在 Gemini 應用內加入了多個香蕉圖標,用來標示這款模型出現的位置,可謂徹底“玩上了梗”。
談到技術亮點,Sharon 表示,真正讓他驚訝的是模型在還原人物面孔方面的準確度。能讓生成的角色真的像本人,而不是一個“AI 生成的相似版本”,正是這款功能迅速走紅的原因之一。
他還提到了一些在全球范圍流行的創作趨勢:例如源自泰國、僅 90 個詞的“人偶”提示語、寶麗來拼貼風照片,以及修復老家庭照片的玩法。同時,他強調了生成式 AI 圖像的安全措施 ——Gemini 生成的圖片都帶有可見水印和隱形的 SynthID 標記,以確保來源可追溯。
對于第一次體驗“Nano Banana”的用戶,Sharon 建議先從簡單入手。在 Gemini 應用中可以直接使用現成模板,例如風靡一時的“人偶”玩法:上傳一張照片,就能看到自己化身新形象。之后,還能繼續嘗試不同服裝、場景或年代風格,探索更多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