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生存環境下,你敢相信,曾經不可一世的合資車企能愈發放低自己的姿態,一邊向中國車企學習如何卷生卷死,另一邊又能徹底將自身的發展落腳于中國?
經過近一年的調整,包括廣汽豐田、東風日產、上汽通用、北京現代在內,都拿出了一系列的非常手段,論結果,可能有好有壞,但縱觀整個過程,不再保持過去將中國視為第三線市場的傲慢,幾乎是每個人都在極力表現出的態度。
在這其中,我們一直都在感慨,同為主流外資公司,為什么多金又不缺技術的本田,會在這場鏖戰中落于下風?從通過油改電的方式進入純電市場,到以P7/S7為籌碼深化電動化改革,對于轉型,本田的前期準備如此充分,為什么會在終端市場上陷入困境?
眾所周知,在中國耕耘了20多年的本田,在產品定義上很少失手,更別提在品牌建設上會弱于競爭對手。那何至于此,如果非要問個所以然,外界只能歸結于中國車市的巨大變遷,著實超出了本田的思維邊界。
很多人都說,在人人都選擇在智能化賽道上猛攻時,是本田獨特的進化邏輯,才促成了它的一意孤行,進而偏離了中國車市的發展主線。

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在本田P7/S7的襯托下,本田有意將最新電動化品牌下的第二款車——燁GT,交于大眾評審。的確,在本田的想象中,身為品牌旗艦的燁GT,有著足夠媲美市面上每一款同級產品的實力,只是,眼看P7/S7在上市之后的表現遠遠低于預期,對于本田而言,很多時候的自我假設,并不具有實際意義。
在推進中國電動化轉型一事上,此刻的本田需要從長計議。而當有消息傳出稱,本田計劃將原定2025年12月之前上市的純電旗艦車型(燁GT)的推出時間推遲到2026年后,在外界看來,就是這個思路的絕對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