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我對面的姚曙明,加入東風日產已經15年了。從東風日產經銷商體系到廠家體系,從區域督導到現在東風日產西南營銷中心總監,姚曙明親歷了東風日產多年來的發展,也正在“汽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營銷一線,親歷著東風日產的新能源轉型。
對話從東風日產剛剛達成1600萬輛說起。“1600萬輛代表著1600萬個用戶,以及背后的1600萬個中國家庭”。對姚曙明這樣的“老東風日產人”來說,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和責任。
東風日產第1600萬輛,對于工廠來說,代表著一輛探陸兩驅6座新級別車型的下線;對于日系合資品牌來說,是刷新了整車產銷速度新紀錄;對于整個行業來說,代表了東風日產是2024年的主流合資車企年累銷量中,迄今唯一同比正增長的企業。
但另一方面,合資車企正在中國市場上承受空前的壓力。其實也不光是合資車企,全行業都在承受前所未有的重壓。從財務報表來看,汽車行業整體利潤情況堪憂。2023年中國18家上市車企利潤總和還不足500億,2023年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5%,低于整個工業企業5.8%的平均水平。而且情況還在繼續惡化,根據乘聯會的數據,2024年1-4月,汽車行業收入30,742億元,同比增長8%;但利潤率持續下降到4.6%。
正因為背后站著1600萬用戶。不論市場再艱難,即使是面對全行業的不盈利,即使產業競爭進入“地獄模式”,東風日產也要在巨變中堅持轉型、尋求新生。
在交談中,作為一線的營銷負責人,姚曙明沒有回避市場的壓力。言語之中,更多的是對這個品牌的一份執著和責任。
6月16日,東風日產在1600萬輛達成暨成立21周年之際,正式發布“新奮斗·100行動計劃”,根據該計劃,東風日產將在產品、品牌和研發等多個方面進行全面升級。此計劃是東風日產“GLOCAL新模式”的具體落地,正激勵著每一位像姚曙明這樣的東風日產人,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東風日產的“中方賦能”無法復制
明年初首款新能源車上市
早在4月25日,借北京車展舞臺,東風日產攜4款新能源概念車首發亮相,并帶來了“GLOCAL新模式”。東風日產計劃在未來3年推出7款新能源車型,車型包括轎車和SUV,動力涵蓋純電和混合動力。
相比此前的全球同步車型ARIYA和e-power電驅系列,東風日產此次是利用自身的技術儲備和中國的實際情況,按照日產全球造車標準的一次“更精準定位”。
將外方母公司的全球產品引入中國并進行本土化改進,是合資品牌的標準模式,而現在包括東風日產在內,更多合資車企針對新能源轉型,都在強化“中方賦能”甚至還開始反哺海外市場。
那么東風日產的“GLOCAL新模式”,即融合global(全球)和local(本土)的經驗和優勢,打造“創新源自中國、銷售面向世界”的全新模式,跟其他合資車企有什么不一樣呢?
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可復制的文化優勢。
時光回溯到2005年,《東風日產行動綱領》發布,通過“一個團隊、一個信念、一種聲音”的理念,將合資雙方的優勢,以務實靈活和創新的姿態融為一體,形成具有鮮明個性和持久競爭力的獨特企業文化——從“合資”到“合心”,堅信不疑成為超越不同文化體系,融合不同文化沖突的基石,東風日產也成為中外雙方深度融入、合資合作的典范。
一脈相承下來的合資制度和文化,也在此時發揮了巨大的效能。據了解,東風日產推出“新奮斗·100行動計劃”,股東雙方并沒有進行繁瑣的談判,節省了大量的來回博弈時間。極短時間內雙方迅速達成了一致,均堅定支持并投入到東風日產的轉型。對于此次東風日產全新戰略計劃的高效落地,給外界的印象就是:速度、準確、務實。搶在其他合資車企之前,北京車展上多款新能源概念車的亮相,也向世人證明了這一點。
因為一以貫之的“一致性”,東風日產轉型可以快于其他合資車企。也因為已經堅持了多年的“一致性”,東風日產手里已經有了幾張可以迅速打出的王牌。
第一張王牌,已經成立了18年的東風日產技術中心,是日產全球四大研發中心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乘用車研發中心之一,累計研發投入超100億元。當年東風日產帶頭之后,福特、北京現代、通用、大眾、馬自達、豐田、本田等車企也相繼在中國布局研發中心。作為率先成立研發中心的“帶頭大哥”,東風日產技術中心一直在新能源方面儲備實力,在智能動力、智能網聯、智能駕駛、平臺、車身、安全等領域推進技術創新,并已賦能在啟辰品牌上。
第二張王牌,就是東風日產自主品牌——啟辰。啟辰成立的13年里,經歷了脫離東風日產獨立,又回歸東風日產旗下的過程,而在這十幾年間,在合資汽車領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的十幾個自主品牌,到今天,已經僅剩寶駿和啟辰。雖然很艱難也充滿坎坷,但是啟辰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對于東風日產的新能源發展奠定了基礎和經驗,積累了巨大財富,也是技術核心成果的體現。
在啟辰品牌上,純電車型出自Vita原生純電平臺、搭載新一代智能車機系統——燈塔OS以及魯班電池。混動車型已經搭載DD-i插混技術,采用雙電機+單擋減速方案。因為啟辰的存在,東風日產技術中心經過十幾年積淀,成為擁有自研動力技術和整車開發技術的合資車企技術中心。
第三張王牌,早在2002年就成立的聯友科技,比東風日產的成立時間還早,是東風汽車旗下的一家軟件科技公司,擁有4000多人的軟件開發團隊。這也使在油車時代的東風日產憑借自主開發的“超智聯”和“超智駕”,不依靠外力,一直走在合資品牌的智能化前列。
第四張王牌,東風日產依托東風南方建立了200多家直營經銷商體系,在整個經銷商渠道中占比20%。這200多家“子弟兵”無論是在平抑區域價格波動,還是不打折扣執行區域營銷政策上,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基于這四張王牌,東風日產快速轉型新能源賽道,才能適應中國市場獨有的競爭節奏,實現高效落地。正如東風有限在2023年11月11日發布的“啟DNA+”提到的:中國資產在中國、中國速度為中國、中國標準向全球。可見東風日產已經深刻意識到:中國資產、中國速度、中國標準,是東風日產開拓未來中國市場乃至建設全球新格局的關鍵。
以“務實”為底色激情飛揚
讓快樂做事快樂生活真正落地
在筆者的印象里,東風日產是一家非常務實全面、團隊戰斗力異常強悍的車企。回想20多年來,即使在市場最好的時候,東風日產也沒有過大起大落的經歷。之所以能多年占據日系單一品牌銷量冠軍,更多是來自團隊管理、深度挖掘,捏合產品、制度、團隊等各種要素,綜合起來發揮出最大威力。“從我們營銷口來說,從來都是靠每個人去貢獻、去拼搏,東風日產的經銷商也好,員工也好,真的不一樣,很有韌性。”姚曙明所說的韌性,就是業界對東風日產一致的評價——“狼性”,一種帶有野性的拼搏精神。
在我與東風日產打交道的歲月里,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年重慶車展,區域和經銷商每年都要立軍令狀,年年都要沖刺車展銷冠,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今年重慶車展,我們仍然是合資品牌中的銷冠。”姚曙明告訴我。雖然新能源轉型正在進行中,但是燃油賽道的合資品牌相比,東風日產仍然是第一。狼性思維熏陶下的東風日產,早已在多年前就習慣用“存量競爭”的思維去拼、去搶,面對困難,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其實我覺得我們不是卷,是務實。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得到的產出和進步是什么,讓做事快樂,才能讓生活快樂”。姚曙明說。
新能源產品遵循日產全球最高標準
人、財、物已經開始全面準備
位于廣州的東風日產花都工廠,是日產全球工廠中生產制造能力排第一的工廠。在本土智造能力和領先架構基礎上,東風日產依然堅持日產全球“0”的安全理念,比如日產全球首款純電車Leaf連續8年斬獲全球銷冠,共計210億里程保持0重大事故,目前中國市場在售的ARIYA,其安全性能有口皆碑。未來,東風日產同樣將為電池提供世界級安全保護,將安全放在新能源產品開發的首位。
而本已具備深厚積累的東風日產,在智能化領域同樣進展飛速。最先量產的Epoch純電轎車,搭載人工智能拓展的物聯網功能,將為用戶提供輕松舒適、萬物互聯的使用體驗。后續還有在城市和高速都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Epic,周末全家出行的大空間Evo,以及為商務人士打造的Era。針對現在的保有用戶,東風日產也會不斷通過OTA升級提升用車體驗。
“現在是一個混戰的市場,沒有辦法去做到更長遠的規劃。都是在變化中去變化,我們需要做的就只能是做好當下。”姚曙明提到,目前東風日產的產品規劃只做到2026年,再往后就不好規劃了,因為市場變化實在太快了,而作為終端一線的區域負責人,姚曙明提到為了大半年后的第一款車型的銷售,目前已經開始在人員方面做準備,比如經銷店新增新能源副總監、新能源督導、新能源專員;對于地理位置有優勢,或者團隊有優勢的專營店,則盡可能保留不動。在保持原有的區位優勢、用戶規模優勢之上,加快向新能源的全新形象轉型。
駕值觀
東風日產21年,是中國汽車工業飛速發展的一個鏡面。21年來不變的上下求索、務實奮進的狼性精神,依然是東風日產新時代轉型的源動力。
中國汽車市場正進入了一個令人感到陌生、混亂且不講規則的新階段。靠流量、靠抄襲、靠偷工減料等等出千式的打法,重新登堂入室成為顯學,披著低價格、偶像化和情緒化的外衣,蛀蟲一般蠶食著這個行業健康的肌體。這個時候,我們也許需要更多情緒穩定、理智清醒且目光長遠的車企,站出來,恢復這個市場健康可持續的價值和秩序。
如東風日產這樣不浮躁、不喧囂,戰略清晰,打法明確,將大量研發資源投入到中國本土,具有扎實開發和造車功力的傳統車企,未來依然會是中國車市不二的中流砥柱。
堅持“技術日產”標簽不變,堅持全球品質的造車操守不變,為用戶帶來更舒適、更安全、更值得信賴的人、車、生活體驗。在新能源轉型的賽道上,重回百萬輛巔峰,將是東風日產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