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參與任何形式的價格戰”
不少車企品牌都曾公開發表過相似的言論,但是放眼車市中,各種名義的補貼和優惠比比皆是。
影響汽車價格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能夠影響汽車行業價格波動和走勢的,歷來也不過就三個節:
一是1984年首家合資車企成立,打開了中外合資生產新篇章,助力中國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
二是國產車燃油車的崛起,這個就沒有具體時間,但是有一些相對有代表性的車型,比如哈弗H6,拉低了SUV車型的門檻,還有奇瑞以及比亞迪、吉利等在轎車領域的成功,讓同樣價格能買到更高品質的產品。
第三個節點,大概就是從23年開始,新能源車型崛起發力,滲透率不斷突破,量變引起了質變,帶來了燃油車的反擊和新能源車型的混戰。
從2023年年初開始,號角是由12萬的雪鐵龍C6吹響,逐漸蔓延到全行業,特斯拉比亞迪等行業巨頭相繼下場,從燃油品牌到新能源車型都加入了這場混戰,好像不降價就錯過了什么一樣。當然,有的車企是真金白銀的便宜,也有的車企是渾水摸魚的降價,平時終端優惠7萬,趕上全行業價格戰了,它說限時最高優惠5萬,網友:謝謝啊。
進入到2024年,那價格戰就更白熱化,為了助力新能源滲透率破50%,比亞迪秦PLUS直接干到7.98萬,打出電比油低,五菱、零跑等品牌迅速跟上節奏,又帶來全行業的新一輪價格調整,這一次波及的范圍就更大了,就連價格堅挺的日系車,以及一線豪華甚至是超一線豪華品牌都未能幸免。
CR-V降幅近5萬,誰見過這個陣仗?機油增多都沒影響它月銷破兩萬,現在也向市場低頭了。雷克薩斯ES降價也達到了7萬,奔馳C級和寶馬3系以及奧迪A4L都跌到20萬出頭,不僅如此,保時捷都有打7折的車型(老款車型打折促銷)……
這三個關鍵節點,帶來的汽車價格波動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是稱得上轉折的巨變。而其中還包含了具體的不同車型的改款換代影響,以及各自品牌影響力和地位等種種因素影響。
言歸正傳,繼續說回價格戰,其實放眼現如今,不管是國內還是海外市場,多家車企掌舵人都公開表示過,價格戰不可行、不可取。
但是一邊是車企的不參與,另一邊從從汽車行業發展歷史來看,車型價格又在不斷走低,如果不參與,價格如何下調?價格戰不可取不可行,為什么遍地的變相優惠政策和補貼?
我們先來搞明白,價格戰有三種,不可取的只有一種價格戰。
一種是物不美但價廉;
一種是價不變增質,也就是同價質更優;
還有一種最為常見,就是同質價更低。
車企品牌不倡導的正是第一種,簡單粗暴的價格戰的確不可取。
產品往往具備物談不上美,但價格更低的特性。舉個最直觀的例子,就是當年的“寶駿”等品牌,車市但是還有更多的“寶駿們”,產品實力不夠硬,但是勝在價格低,一時間也是收獲了不少高銷量爆款,但它們的命運也很直觀,就是曇花一現,逐漸被淹沒在車市中,被消費者淡忘。你看寶駿現如今推出的新車,哪怕價低,產品質量也不敢打折扣了。
所以這一點也正和國內外的車企發言人觀念不謀而合,簡單粗暴的價格戰,并不能引導車市欣欣向榮,反而會導致偷工減料等不合規的無序競爭情形出現,不利于行業的穩健發展。對消費者來說,也并不愿意看到這樣的情形發生,相信很多人都寧愿多花一點錢,也要買一個放心和安心,畢竟汽車價值不低,且不是快速消耗品,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要在未來的幾年甚至是十年八年都要面對它。并且汽車在家庭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果質量不過關,存在風險和隱患,也影響了家庭成員的出行安全。
而現如今車市的價格戰,降價狂潮,顯然是第二種和第三種為主的價格戰,或者可以稱它們為“價值戰”。一味的低價并不能換來長遠發展,以為低價是便宜了消費者,其實消費者本身角度也更傾向于產品質量過關的車型,在此基礎上再談價格,合理的高價并不一定會迎來消費者的反感,你看問界M9和理想的L8和L9銷量也都不差。而一味的追求低價,也并不一定能博來消費者的眼球和關注,一定要是質優的基礎上再給出合理范圍內的低價,消費者一定會格外追捧。
有人說,車企也不是傻子,不可能賠錢賣。
沒錯,老話說了,買的不如賣的精。汽車行業飛速發展至今,技術的提升,材質用料的改進,造車成本的降低,種種因素影響,車型價格走低也是必然的,符合行業發展規律的。所以不是所有的價格變低的車型都是惡意競爭,反倒正因為這些追求質量不斷提升技術,顛覆行業的產品,問世的同時,引導技術和質量的競賽同時,還能以低價產生鲇魚效應,帶動全行業的改革和轉變,比如比亞迪。
從7.98萬的秦PLUS,到現如今的DM5.0系統,每一件代表車型,每一項技術的推進和普及,都是帶動了行業的穩健有序的競爭和發展,還切實的把價格打了下來,讓消費者同樣的預算能買到更高級別更出色體驗的產品。
作為消費者,也想說一句,這樣的價格戰多來一點,這樣的價格戰才是真的便宜了消費者。